蘆筍莖枯病是種植蘆筍常見的一種病害,也是危害蘆筍的主要病害以及筍農管理中比較頭痛的事情。下面就綜合管理防治方法概括為:一干一濕、一多一少、一高一低、一早一晚、一上一下、一前一后。按照十二個一的要點做以下介紹:
一干一濕:
“一干”是留莖(春天留莖、秋天留莖、換莖)期間地表應盡量保持干爽,這也是我們通常說雨天不留母莖的說法。留莖前施足肥、澆足水,留莖后40天內不澆水,遇雨及時進行中耕松土,降低田間濕度。一般留莖40天后隨著植株的老化就不易被病菌侵染了。由于蘆筍根深耐旱,只要留莖前施足肥、澆足水,就能滿足蘆筍40天內對肥水的需求。
“一濕”是采筍期間留莖前輕澆水、勤澆水,15天左右澆一遍水,盡量保持土壤濕潤,能提高蘆筍產量和品質。蘆筍耐旱怕澇,忌田間積水。
一多一少:
“一多”即留莖前多施鉀肥,能有效減輕莖枯病的危害。鉀肥宜選用“氯化鉀”,它具有促進植株健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。
“一少”留莖前少施氮肥。氮肥能促進植株枝繁葉茂又使秸稈發嫩,病菌容易侵入,如果前期過量施用氮肥會造成發病加重。留莖前結合澆水施肥,一般每畝施復合肥(氮磷鉀各15%)25千克,另加氯化鉀10千克;留莖40天后每畝施同量復合肥25千克,另加氯化鉀10千克,尿素15千克。
多個地塊調查和實驗表明,增施有機肥和微量元素可以有效促進蘆筍的健壯發育,減輕莖枯病的發生。微肥可以葉面噴施補充。
一高一低:
“一高”是留莖期間壟要培高,一般25-30厘米,起高壟能改善筍田的通風條件,雨后或者澆水后壟頂能很快變得干爽,病菌不容易萌發侵染植株。澆水時水面不沒過壟高的2/3,使壟上部1/3的表面一直保持干燥。
“一低”是春天采筍期間壟要低,壟高15厘米左右。采筍期間如果壟太高就會使嫩莖白根所占比例增加,影響產量和品質,而較低的壟面也容易保證澆水時能濕潤整個壟面,利于孢子散出,消弱菌源。因為蘆筍嫩莖長出后隨即被采割,飛出的孢子缺少寄主,即使萌發也不易危害。
一早一晚:
“一早”是用藥時間要早,留莖前3天用藥。藥劑防治時,地面殺菌可用硫酸銅、抑菌凈等成本較低的藥劑,噴灑植株可選用多菌靈、代森錳鋅、百菌清、苯醚甲環唑、阿米西達等藥劑輪換施用。亦可根據實際情況相互搭配使用。
“一晚”是晚留莖,夏季留莖要少,待8月上中旬雨季過后在集中留莖。選擇連晴天的時機留莖,對莖枯病的預防效果較好。但要根據地域生長時間來確定,留莖時間不易過晚,否則會影響下年的蘆筍產量,總之母莖生育天數能滿足100天以上。
一上一下:
“一上”是在防治病害用藥時對植株上部莖冠枝葉要全面噴施,做到均勻通透。
“一下”不但蘆筍植株莖葉做到精細防治,而且也要注重蘆筍植株下部莖稈、基部的用藥,使全株著藥,均勻噴透,不留死角,使整棵植株都處于被保護狀態,不給病菌以可乘之機。
一前一后:
“一前”是澆水以前噴一遍藥,“一后”是下雨后及時噴一遍藥,防止病菌因濕度過大而萌發。
防治莖枯病的用藥有多種,通過調查和實驗對比篩選出效果理想的殺菌劑有:10%苯醚甲環唑水分?粒劑每畝60克,64%惡霜.錳鋅可濕性粉劑每畝250克,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畝150克,50%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,以上兌水100斤噴施。另外38%惡霜嘧銅菌脂1200-1500倍用藥。